首页 开车指南 正文内容

三星新广告嘲讽苹果_三星最新创意广告暗讽iPhone短板

册册睿 开车指南 2022-11-05 09:11:14 177 0

三星最新创意广告,特别是被称为“Simon Says”的广告,再次将矛头指向了苹果,旨在讽刺iPhone在创新方面的不足,并暗示其用户对产品升级的“无所谓”态度。这则广告巧妙地通过日常场景,对比展示了三星Galaxy系列手机在折叠屏翻译、S Pen手写笔和AI图像编辑等方面的实用功能,以此凸显自身在技术创新上的优势,并传递“没有人应该等待创新”的核心理念。

宿敌之战:三星与苹果的广告“攻心计”

在消费电子领域,三星和苹果这对“欢喜冤家”的竞争,早已不局限于产品发布会上的针锋相对,更延伸到了硝烟弥漫的广告战场。这种“你来我往”的营销策略,对于消费者来说早已司空见惯,甚至成为了一种有趣的看点。三星屡次通过创意广告暗讽苹果的“短板”,这种“拉踩式”营销在业内被称为“对比广告”,其目的在于通过对比竞争对手的不足,来突出自家产品的优势。

广告中的暗讽点

  • 创新“停滞”与盲目跟风:在“Simon Says”广告中,一个消费者排队购买最新款iPhone,打开包装后却茫然地问:“有什么新东西吗?”,随后有人漫不经心地回应:“谁在乎呢?” 这种对话直接暗示了苹果产品在近年来创新不足,更新换代缺乏实质性亮点,而部分苹果用户则可能陷入了盲目跟风的消费习惯。三星巧妙地利用这一“痛点”,试图唤醒消费者对真正创新的渴望。

  • 实用功能差异化:广告随即展示了三星Galaxy手机的独特功能,例如Galaxy Z Flip 6的翻盖屏翻译功能,这对于经常出国旅行或与国际友人交流的用户来说,无疑是提升效率的利器。而Galaxy S24 Ultra的S Pen手写笔,则让用户在创作、批注和日常使用中拥有更精准、更灵活的体验。此外,广告还提及了Galaxy手机的AI图像编辑功能,这在当今AI技术盛行的时代,更是直击用户对于智能便捷操作的需求。 这些具体功能的展示,旨在强调三星产品不仅有新意,更有实用性。

历史上的“名场面”

事实上,三星“嘲讽”苹果的历史由来已久,堪称广告界的“老阴阳师”。

  • “长大了”系列广告:早在2017年的“Growing Up”(长大了)广告中,三星就讲述了一个男主人公从2007年开始使用iPhone,却一路遭遇存储不足、不防水、需要“转接头”听歌充电等各种“槽点”,最终毅然决然地投入了三星Galaxy Note的怀抱。广告的结尾,男主甚至轻蔑地瞥了一眼排队购买iPhone X的队伍中,一位发型酷似iPhone X“刘海”的排队者,讽刺意味十足。

  • “Ingenius”系列广告:2018年,三星又推出了一系列名为“Ingenius”的广告,直接模仿苹果零售店的“天才吧”场景,通过顾客与店员的对话,点对点地攻击iPhone X的缺点,如刘海遮挡屏幕、不支持Micro SD卡扩展存储、多任务处理受限以及缺少快速充电器等。 甚至在防水功能上,三星也曾多次通过广告暗示iPhone的防水性能不如其产品,用“你在浴缸里戏水,我在泳池里畅游”的比喻来凸显差异。

  • 折叠屏“碾压”:随着三星在折叠屏领域的持续深耕,其广告也开始将矛头指向iPhone“万年不变”的直板造型。在2022年iPhone 14系列发布后,三星立即发布了Galaxy Z Flip 4的广告,强调其折叠设计的便利性和时尚感,暗讽iPhone无法折叠,甚至有广告语直白地表示“跑得再快,能有飞得快?”,暗指折叠屏带来的形态优势。

  • “创意是无法被压垮的”:近期,苹果iPad Pro广告《Crush》引发了广泛争议,三星迅速抓住热点,发布了名为《Creativity Cannot Be Crushed》(创意是无法被压垮的)的视频,以一种“反向致敬”的方式,巧妙地回应了苹果的争议,暗示真正的创造力不会被机械地“压碎”,而是充满生命力与无限可能。

广告背后的商业逻辑与市场反响

三星频繁“碰瓷”苹果的广告策略,并非简单的“口水战”,而是深思熟虑的商业布局。

1. 强化品牌差异化

在高度同质化的智能手机市场,通过对比广告能够迅速突出自身产品的独特卖点。当苹果以其生态系统和品牌影响力占据市场高地时,三星则试图通过技术创新和功能差异化来吸引消费者,尤其是那些追求新鲜感和实用功能的“尝鲜者”。

2. 制造话题与流量

这种直白的“拉踩”方式,往往能迅速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形成病毒式传播。无论是支持三星的“站队”,还是为苹果“鸣不平”,消费者和媒体的讨论都能为三星带来巨大的免费曝光,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3. 巩固品牌形象

三星通过这些广告,不断向消费者传递其“创新者”、“技术先锋”的品牌形象,尤其是在折叠屏、S Pen、甚至最新的AI功能上,三星都致力于让消费者将其与“走在前面”的形象联系起来。

4. 提升消费者认知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复杂的参数和技术名词可能难以理解,但通过直观的广告对比,消费者能够更容易地理解不同产品之间的差异和各自的优劣势,从而辅助他们的购买决策。

然而,这种广告策略也并非没有风险。在“Simon Says”广告发布后,部分网友却出现了“吐槽”的声音。他们指出,虽然三星一直喜欢攻击苹果,但近年来三星自身在手机创新方面也并未取得显著突破,这种“老套”的攻击方式可能会让消费者产生审美疲劳,甚至建议三星更多地专注于自身产品的创新,而非仅仅攻击竞争对手。 这也提醒了品牌,任何营销策略都需与自身实力和市场趋势相匹配,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消费者视角:如何看待这场“相爱相杀”?

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三星和苹果的广告“攻心计”更像是一场精彩的“品牌大戏”。作为旁观者,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审视这场竞争:

  • 理性看待广告宣传:广告的本质是营销,它会通过各种方式放大产品的优点,缩小或回避缺点。消费者应保持理性,不盲目相信广告中对某个品牌的“一边倒”评价,而是结合自身需求和实际体验来判断。

  • 关注真实的用户体验:无论是三星的折叠屏,还是苹果的生态系统,最终都要回归到用户体验本身。一款手机是否好用,不仅仅取决于某个炫酷的功能,更取决于其整体的流畅度、续航、拍照、系统稳定性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

  • 推动行业创新:竞争是创新的动力。正是因为有三星和苹果这样强大的对手,才促使双方不断投入研发,推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种“相爱相杀”对整个智能手机行业的发展是有益的,最终受益的还是消费者。

  • 个性化选择:正如俗语所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市面上手机品牌和型号琳琅满目,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有人钟情于苹果的简洁流畅和生态闭环,有人则更偏爱三星的开放多元和丰富功能。

常见问题解答

Q1:三星为什么要不断在广告中嘲讽苹果?A1:三星通过嘲讽苹果,旨在突出自身产品的差异化优势,特别是苹果尚未具备或表现不佳的方面,如折叠屏技术、S Pen手写笔等。这是一种常见的“对比广告”策略,能够迅速制造话题,吸引消费者关注,并强化自身的创新者形象。

Q2:这些广告真的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吗?A2:广告确实会对消费者的认知产生影响,但最终的购买决策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虽然广告可以制造品牌声量和话题,但消费者也会结合产品性能、价格、个人喜好和周围口碑等因素进行权衡。

Q3:除了创新不足,三星还嘲讽过苹果哪些缺点?A3:除了创新,三星还曾嘲讽苹果手机的存储容量不足、不防水、取消耳机孔后需要转接头、不支持快速充电、多任务处理受限、以及iPhone X的“刘海”设计等。

Q4:苹果是否会反击三星的广告?A4:苹果很少直接在广告中攻击竞争对手,其广告风格更倾向于突出自身产品的优点和用户体验。不过,苹果会通过产品发布、技术升级等方式,间接回应市场的质疑和竞争对手的挑战。

Q5:三星和苹果的这种竞争对普通消费者有什么好处?A5: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能够促使双方不断投入研发,推出更多具有创新性、更高性能、更具性价比的产品,最终让消费者拥有更多选择和更好的产品体验。

结语

三星新广告暗讽iPhone短板,无疑是这场全球两大智能手机巨头“恩怨情仇”的又一缩影。这种充满火药味却又屡试不爽的营销战术,不仅是品牌之间对市场份额的争夺,更是对创新、对用户需求的持续探索。对于我们这些消费者而言,与其沉浸在“站队”的狂热中,不如保持一份清醒与理性,享受这场技术进步的“饕餮盛宴”,让手机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毕竟,选择一款真正适合自己的智能设备,才是最实在的“赢家”。

【今日审核编辑:册册睿】
【最后审核时间:2022-11-05 09:11:14】
【文章问题反馈报告电话/客服:】

欢迎 发表评论:

文章目录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