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开车指南 正文内容

2022年限号处罚最新规定(2020年限号最新规定)

册册睿 开车指南 2022-08-21 09:08:09 134 0

北京汽车尾号限行规定2022最新

2022北京汽车尾号限行规定最新详情如下:

1、自2022年4月4日至2022年7月3日,星期一至星期五限行机动车车牌尾号分别为:3和8、4和9、5和0、1和6、2和7;

2、自2022年7月4日至2022年10月2日,星期一至星期五限行机动车车牌尾号分别为:2和7、3和8、4和9、5和0、1和6;

3、自2022年10月3日至2023年1月1日,星期一至星期五限行机动车车牌尾号分别为:1和6、2和7、3和8、4和9、5和0;

4、自2023年1月2日至2023年4月2日,星期一至星期五限行机动车车牌尾号分别为:5和0、1和6、2和7、3和8、4和9。

2022年郑州车牌咋限行类

2022年郑州限行政策如下:

限行时间:工作日7时至21时,周末及法定节假日不限行,限行区域,所有三环以内道路——东三环(107辅道)、南三环、西三环、北三环(均不含本路)以内所有道路。

限行规定是工作日每天限行两个号,周一尾号1和6的机动车限行;周二尾号2和7的机动车限行;周三:尾号3和8的机动车限行;周四尾号4和9的机动车限行;周五尾号5和0的机动车限行;周六周日不限行(因法定节假日放假调休而调整为上班的周六、周日,按对应调休的工作日限行)。

外地车牌和临时车牌也需要遵守限行规定,节假日不限行,悬挂新能源汽车专用号牌的新能源汽车不限行。闯限行处罚:扣三分罚100元。

军车、警车、消防车、工程救险车辆等车辆不受限制。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道路清障专用车。车辆绕行路线,所有不符合入市条件的车辆,请提前绕行京港澳高速、南绕城高速、西绕城高速、连霍高速、北四环路(大河路)通行。

重庆限行时间和范围2022年(重庆限行处罚最新规定)

;     根据《重庆市关于中心城区高峰时段桥隧错峰通行的通告(征求意见稿)》2022年重庆最新限行措施将从2022年3月1日至2023年2月28日施行。

      相比此前的错峰通行区域,从3月1日开始在原有基础上将新增“1桥3隧”,分别是双碑大桥(双向)、双碑隧道(双向)、大学城隧道(双向)、中梁山隧道(双向)。

      最新的错峰出行政策除了新增“1桥3隧”外,其它规则依然与原来相同。错峰通行时段还是工作日早高峰:7:00—9:00,晚高峰:17:00—19:30,每日共4.5小时。

      在错峰通行时间段内,周一汽车号牌尾数为1和6的禁止通行,以此类推,周二为2和7,周三为3和8,周四为4和9,周五为5和0。

      当然,军车、警车、救护车、消防车、出租车等特殊车辆是不受错峰通行限制的。而普通市民想要不受限,那你就得买一辆新能源车了,只要是能悬挂“绿牌”,无论是纯电还是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都能不受限。

      那么为什么要新增“1桥3隧”?从去年3月1日实施错峰通行政策以来,中心城区早晚高峰出行效率得到了明显改善,小汽车平均一次出行时耗较错峰前缩短7.5%,特别是内环以内平均耗时缩短10.2%。

      而根据相关数据,截至2021年底,重庆全市汽车保有量达545.42万辆,其中中心城区194.1万辆,同比增加13.3万辆,涨幅达7.4%,市民的驾车出行需求仍然在逐步增大。同时,随着城市建设规模不断外移扩大,高新区等区域交通流量不断增大。

      其中双碑隧道和双碑大桥就是小编每天上下班的必经之路,在工作日的高峰时段已经能明显感觉到拥堵,而大学城隧道和中梁山隧道的交通情况同样日趋饱和。面对逐渐加剧的交通压力,对以上交通节点实施错峰通行已经势在必行。

      虽然错峰通行对驾车出行会产生一定影响,不过对于车主来说,每周也就一天,也完全可以通过轨道等公共交通来替代。再说,面对日益攀升的油价,小编身边已经有同事主动放弃了开私家车上下班,公共交通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最后提醒一下大家,如果违反了错峰通行规定,那么将会得到罚款100元,计3分的处罚。

2022年限号处罚最新规定(2020年限号最新规定) 第1张

成都限行时间新规2022年7月

成都限行时间新规2022年7月如下:

1、平日限行:

限行时间,工作日的07:30—20:00。

2、限行范围:

绕城内所有道路。

3、限行车辆:

所有“川A”及外地籍号牌汽车。

限行规则

1、上述限行车辆按照机动车号牌(含临时号牌)的最后一位阿拉伯数字分为五组,星期一限尾号“1”和“6”,星期二限尾号“2”和“7”;星期三限尾号“3”和“8”;星期四限尾号“4”和“9”;星期五限尾号“5”和“0”。

2、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如果恰逢星期六、星期日而变更为工作日的,不实施“尾号限行”。

欢迎 发表评论:

文章目录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