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排行榜
北京限行第一次免罚_北京限行多久罚一次
2022-08-152025上海国5车上沪牌最新规定
2022-09-012025年汽车限行城市规定一览表
2022-09-03央视怒批电动车新国标_媒体如何看待电动车新国标
2022-09-192025年沪牌还值钱吗_沪牌凉凉了吗
2022-08-31电动自行车电池该怎么选?告别选择困难症,看这一篇就够了!
2022-09-20
不少奔驰和宝马的车主可能都遇到过这样的烦恼:爱车内挥之不去的异味,尤其在夏天经过暴晒后,那股“特别”的味道更是让人皱眉。这不仅仅是“新车味儿”那么简单,背后可能隐藏着影响我们舒适度乃至健康的“隐形杀手”——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虽然并非所有车辆都存在严重问题,但了解异味来源、潜在风险及应对方法,对于每一位车主来说都至关重要。简单来说,车内异味主要来自内饰材料释放的化学物质,高温会加剧释放,可能引起不适甚至健康问题,而通风、清洁和使用吸附材料是常见的应对策略。
豪车也“上头”?奔驰宝马车内异味的那些事儿
提及奔驰、宝马,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豪华、品质与驾控乐趣。然而,近年来,“车内异味”问题却屡屡将这两个德系豪华品牌推上风口浪尖,引发了众多车主的吐槽和担忧。这不是空穴来风,确实有不少车主反映,自己的爱车,尤其是一些使用年限较长或者特定批次的车型,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异味困扰。
那么,这些让人不悦的气味究竟从何而来呢?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贡献”: 这是车内异味最主要的来源。想象一下车内的仪表盘、座椅、地毯、门板、顶棚,还有那些看不见的粘合剂、发泡材料……它们在生产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使用含有VOCs的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并非“安分守己”,会随着时间和温度变化,慢慢地挥发到空气中,形成我们闻到的气味。常见的VOCs包括甲醛、苯、甲苯、二甲苯、乙醛等,它们就像一群“隐形的化学访客”,悄悄占据了车内空间。
备受争议的“沥青阻尼片”: 在过去的一些报道和案例中,“沥青阻尼片”曾被认为是部分豪华车异味的“元凶”之一。阻尼片通常贴在车身钢板内侧,主要作用是减少行驶中的振动和噪音,提升车辆的静谧性。然而,如果使用了质量不过关,特别是含有挥发性较强的有毒有害物质的沥青材料,当车辆(尤其是深色车辆)在烈日下暴晒,车内温度飙升至五六十摄氏度甚至更高时,这些沥青阻尼片就可能加速释放出刺鼻的气味,成为一个持续的污染源。虽然近年来厂家声称已改进工艺或更换材料,但对于一些老款车型或特定批次车辆的车主而言,这仍是一个需要关注的潜在问题点。
空调系统和潮湿角落的“霉味”: 如果异味带有明显的霉味或酸腐味,那很可能是空调系统或者车内某个潮湿角落滋生了霉菌。空调蒸发箱、滤芯以及通风管道是霉菌的“温床”,尤其是在潮湿季节或者空调使用不当(例如,熄火前不关AC,直接关闭风扇)的情况下。脚垫下、后备箱等不易通风的地方如果积水或长时间潮湿,也可能产生霉味。
其他因素: 吸烟残留、食物饮料泼洒、宠物气味等,虽然不是车辆本身的问题,但也会造成车内异味。
关键点:车内温度是异味挥发的“加速器”。夏天将车停在户外暴晒,车内温度急剧升高,就像一个“移动桑拿房”,大大加速了VOCs和其它气味物质的释放速度和浓度。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感觉夏天车内味道特别“上头”的原因。
不止是难闻!车内异味可能带来的健康“小麻烦”
车内异味不仅仅是让人感觉不舒服、影响驾驶心情那么简单,它所包含的化学物质,实实在在可能对我们的健康造成一些“小麻烦”,甚至存在潜在的长期风险。
短期不适症状(“晕车”感加剧): 当车内VOCs浓度较高时,很多人会立刻感受到不适。常见的症状包括:
头痛、头晕:感觉开车开得“头昏脑胀”,注意力不集中。
眼睛刺痛、流泪:感觉眼睛干涩、发痒,甚至无故流泪。
喉咙不适、咳嗽:喉咙发干、发痒,或者想咳嗽。
恶心、乏力:感觉胃部不适,容易疲劳。
皮肤过敏:对于一些敏感人群,可能引发皮肤瘙痒、红疹等过敏反应。
这些症状在进入车辆的初期,或者在车内停留较长时间后尤为明显,尤其是在通风不畅、温度较高的情况下。
长期健康风险(需要警惕的潜在威胁): 这是大家更为关心的问题。车内常见的VOCs中,有些已被证实对人体健康具有长期危害。例如:
甲醛: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一类致癌物,长期吸入可能增加患鼻咽癌等癌症的风险,还可能引起呼吸道疾病和神经系统问题。
苯:同样是一类致癌物,与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有关。
甲苯、二甲苯:对神经系统有一定毒性,长期接触可能影响记忆力、引发疲劳等。
需要强调的是:谈论毒性离不开剂量和暴露时间。车内VOCs的浓度通常远低于工业环境,是否足以达到引发癌症等严重疾病的程度,目前尚无定论,且个体差异很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风险。长期暴露在这些化学物质中,即使浓度不高,也可能对健康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孕妇、儿童、老人以及本身有呼吸系统疾病等敏感人群,更应引起重视。降低车内VOCs浓度,减少暴露,始终是明智之举。
影响驾驶安全和舒适度: 退一步讲,即使不考虑长期的健康风险,持续的异味也足以让人心烦意乱,降低驾驶的舒适感,甚至可能因为头晕、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间接影响到行车安全。
新车味 vs 恼人异味,如何区分?
很多人会说,“新车都有味儿,正常!” 的确,几乎所有新车下线时都会带有一些气味,这主要是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各种材料(塑料、皮革、粘合剂等)自然挥发出来的。这种“新车味”通常在购车后的几周到几个月内会逐渐减淡,直至消失。
但是,如果您的爱车出现以下情况,那可能就不是简单的“新车味”了,需要警惕是否存在异味问题:
气味持续时间过长: 新车味通常在半年内会明显减弱。如果车辆使用很长时间后(比如一年以上),依然有明显的、刺鼻的化学气味,那就不太正常了。
气味刺鼻难忍: 新车味可能不那么好闻,但一般不会强烈到让人头晕、恶心、眼睛流泪。如果气味非常刺鼻,让人难以忍受,需要高度关注。
高温下气味急剧加重: 虽然高温会加速所有气味的挥发,但如果车辆在暴晒后,气味变得异常浓烈和难闻,甚至与平时有质的区别,这可能暗示着某些材料在高温下不稳定,释放出更多有害物质。
出现霉味或酸腐味: 这通常与潮湿和霉菌有关,与材料挥发的化学气味不同,需要检查空调系统或车内是否有渗漏、积水。
简单来说,正常的“新车味”是暂时的、会逐渐消散的;而有问题的“异味”则可能是持久的、刺鼻的,甚至在特定条件下(如高温)会变得更糟糕。
和异味说拜拜!车主自救指南
面对车内异味,难道只能“忍”吗?当然不是!作为车主,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来改善车内空气质量,和恼人的异味说“拜拜”。
通风!通风!通风!(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上车前开窗通风: 养成好习惯,每次上车前,先打开所有车门或车窗,让空气流通几分钟,把积聚了一晚或一段时间的污浊空气和挥发性气体“请”出去。尤其是在车辆暴晒后,这一步至关重要!
行驶中多开窗/利用外循环: 在天气和路况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开窗驾驶。如果需要开空调,多使用外循环模式,引入新鲜空气,减少内循环模式下污染物在车内不断累积。
停车后留点缝(安全前提下): 如果停车环境安全,可以在车窗上留一条小缝隙(确保雨水无法进入且不影响防盗),有助于保持车内外空气流通,减缓异味的积聚。
源头控制与清洁
勤打扫,保持洁净: 定期清理车内杂物,吸尘,擦拭仪表盘、座椅、门板等内饰表面。防止食物残渣、饮料污渍等成为新的异味源。
关注脚垫和后备箱: 这些地方容易藏污纳垢,也可能因潮湿滋生霉菌。定期清洗或晾晒脚垫,保持后备箱干爽整洁。
空调系统清洗与养护: 定期更换空调滤芯(建议选择能过滤PM2.5和吸附VOCs的高效滤芯)。每年至少对空调系统(特别是蒸发箱)进行一次专业的清洗消毒,去除霉菌和异味。
专业内饰深度清洁/桑拿: 如果异味比较顽固,可以考虑寻求专业的汽车美容店进行内饰深度清洁或高温蒸汽桑拿,有助于清除深层污渍和部分异味。
利用吸附材料
活性炭包/竹炭包: 这是最常用也相对经济有效的吸附剂。活性炭具有发达的孔隙结构,可以物理吸附空气中的部分VOCs和异味分子。记得要定期更换或在阳光下暴晒使其恢复部分吸附能力(虽然效果有限,但聊胜于无)。注意购买正规产品,避免二次污染。
硅藻泥、沸石等其他吸附剂: 市面上也有一些基于硅藻泥、沸石等材料的吸附产品,原理类似,可以根据需求选择。
车用空气净化器
选择带有HEPA滤网(过滤颗粒物)和活性炭滤网(吸附VOCs)的靠谱品牌的车载空气净化器,对于改善车内空气质量有一定帮助。但要注意其净化效率(CADR值)是否足够覆盖车内空间,并按时更换滤芯。
避免使用“遮盖型”产品
慎用汽车香水、空气清新剂: 这些产品大多是通过散发更浓烈的香味来掩盖异味,并不能真正去除有害物质,反而可能引入更多的化学成分,造成二次污染。属于典型的“治标不治本”。
极端情况: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尝试了以上方法,异味依然非常严重且持久,特别是怀疑与车辆本身材料或设计有关(例如,特定车型普遍反映的异味问题),并且车辆仍在保修期内,应及时联系购车的4S店或厂家,进行检测和沟通,寻求解决方案。可以提及国家推荐性标准GB/T 27630《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作为沟通的参考依据。
厂家在行动?聊聊标准与改进
面对日益增长的消费者关注和相关的法规要求,汽车制造商们也在努力改善车内空气质量。
更严格的材料选择: 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选用低VOC排放的环保材料用于内饰制造,例如水性漆、低挥发性粘合剂、环保型塑料和皮革替代品等。
改进生产工艺: 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减少制造过程中化学物质的使用和残留。
遵守或超越标准: 各国都出台了针对车内空气质量的标准或指南,例如中国的GB/T 27630。虽然这是一个推荐性标准,但主流车企通常会将其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并力求满足甚至超越其限值要求。
当然,从标准出台到完全落实,再到技术不断进步,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消费者对车内空气质量的关注,无疑是推动行业进步的重要力量。
常见问题解答 (FAQ)
Q1: 是不是所有的奔驰、宝马车都有异味问题?
A: 不是的。车内异味问题并非普遍存在于所有奔驰、宝马车型中,也不是每一辆车都会遇到。它可能与特定的车型、生产批次、使用的材料、车辆的使用年限、车主的用车习惯(如是否经常通风、清洁)以及所在地区的气候条件(如高温、高湿)等多种因素有关。很多车主并没有遇到明显的异味困扰。
Q2: 车内异味真的会致癌吗?我有点焦虑。
A: 这个问题的答案比较复杂。车内异味中确实可能包含一些被列为致癌物的VOCs(如甲醛、苯)。但是,是否致癌,关键在于接触的浓度和持续时间。目前,关于日常驾驶条件下,车内VOCs浓度是否足以达到明确的致癌风险阈值,科学界尚无统一定论。不过,考虑到这些化学物质的潜在危害性,采取措施尽量减少暴露(如加强通风、使用吸附材料)是预防性的、明智的做法。不必过度焦虑,但保持警惕和采取行动是必要的。
Q3: 我用香水或者香薰把异味盖住,是不是就可以了?
A: 非常不推荐这样做。香水和香薰的主要作用是散发香味来掩盖原有的异味,它们并不能分解或去除空气中的有害化学物质。更糟糕的是,很多香水和空气清新剂本身就含有香精、溶剂等化学成分,可能会增加车内空气的化学负荷,造成二次污染。正确的做法是找到异味的来源并设法去除它,而不是简单地用一种气味掩盖另一种气味。
Q4: 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精确检测我的车内空气质量?
A: 有的。市面上可以买到一些手持式甲醛/VOCs检测仪,可以提供一个大致的读数,但其精度和可靠性往往有限,容易受到干扰,仅能作为参考。如果希望获得更准确的结果,可以委托专业的环境检测机构进行车内空气采样和实验室分析,他们使用更精密的仪器和标准化的方法,能提供详细的各项污染物浓度报告。不过,专业检测的费用通常较高。对于大多数车主来说,通过自身的嗅觉感受(是否有刺鼻异味)和身体反应(是否有不适症状),结合加强通风等措施,是更常用和实际的方法。
总结
奔驰、宝马等豪华汽车品牌所出现的车内异味问题,确实给部分车主带来了困扰,也引发了对车内环境健康的广泛关注。这些异味主要来源于内饰材料释放的VOCs,在高温下尤为明显,可能引起头晕、恶心等短期不适,长期暴露于某些高浓度VOCs环境下更存在潜在的健康风险。
幸运的是,作为车主,我们可以通过勤通风、保持清洁、善用活性炭等吸附材料等简单有效的方法来显著改善车内空气质量。同时,也要学会区分正常的“新车味”和需要警惕的“问题异味”。对于持续存在的严重异味,尤其是怀疑与车辆本身有关时,应积极与经销商或厂家沟通。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和相关法规的完善,汽车行业也在不断努力使用更环保的材料和工艺,以提供更健康、更舒适的驾乘环境。希望每一位车主都能呼吸到清新健康的空气,享受愉快的驾驶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