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开车指南 正文内容

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预警_史上最早寒潮为何提前来袭

册册睿 开车指南 2022-10-02 18:10:03 310 0

朋友,你是不是也感觉今年的天气有点“不按套路出牌”?这才刚进入秋冬,甚至有时候感觉秋老虎的余威还在,怎么中央气象台就频频发布寒潮预警了?而且还听人说,这是“史上最早寒潮”?这冷空气是打了鸡血,还是有啥“秘密武器”加持?别急,这背后其实大有文章,不是简单的“天儿冷了”那么敷衍。

首先,先给个直接的回答,划重点,怕你没耐心看完:中央气象台之所以发布“史上最早”寒潮预警,并不仅仅是因为简单的时间提前,其背后涉及到复杂的大气环流异常、北极地区的变化以及一些周期性的气候现象叠加影响,使得本该在更晚时候到来的强冷空气,提前且猛烈地造访了我们。

寒潮,不是随便叫叫的“冷”

你可能会觉得,不就是降温嘛,有啥大惊小怪的?这你就有点小瞧“寒潮”这个词了。在气象学里,寒潮可不是随便一个冷空气团就能称王的。它有严格的“门槛”:根据国家标准,一次冷空气过程,在24小时内某地最低气温降温幅度≥8℃,或48小时内降温幅度≥10℃,或72小时内降温幅度≥12℃,并且该地日最低气温≤4℃,才能被认定为一次寒潮过程。 可见,寒潮是冷空气中的“王者”,带来的是大范围、剧烈的降温、大风,有时还伴随雨雪冰冻,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影响非常大。

而且,你有没有发现一个“反直觉”的现象?按理说,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应该是隆冬一二月份,那寒潮是不是也应该集中在这时候?数据却告诉我们,并非如此。根据中国天气网统计分析,近些年11月反而是寒潮过程最多的月份,其次是12月和3月,最冷的1月和2月反而相对较少。 气象专家解释,这主要是因为春秋季是季节转换的时期,前期基础温度较高,冷空气来临前往往有明显升温,冷空气影响后降温幅度巨大,更容易达到寒潮标准,造成“断崖式”降温。

提前到来的“王者”,背后推手是谁?

那么,这次“史上最早”的寒潮预警,意味着什么?它像是一个信号,告诉我们这个秋冬可能不太平。而驱动这个“王者”提前到来的背后,往往不是单一因素在起作用,更像是一场多个气候系统共同参与的“大合唱”。

1. 大气环流的“调皮”

想象一下,地球的大气层就像一个巨大的、复杂的机器,里面的空气在不停地流动。正常情况下,冷空气老家在极地和高纬度地区,那里的温度低,空气密度大,形成冷高压。 这些冷空气在特定的环流形势下会向南移动,影响中低纬度地区。影响我国的冷空气主要来自西伯利亚一带,并在那里堆积加强,形成强大的冷高压,然后沿着特定的路径南下。

但是,大气环流有时候也会“调皮”,出现异常。当西风带出现剧烈的经向度(也就是南北方向的波动)加强时,就会导致原本应该“安分”待在高纬度的冷空气,更容易沿着波动向南爆发,形成寒潮。

2. 北极的“烦恼”:暖北极与冷空气南下

这听起来有点矛盾,全球气候变暖,北极温度也在升高,怎么反而会导致中低纬度出现更强的寒潮?这就像是说,北极在“感冒”,我们跟着“打喷嚏”。

科学家们发现,全球变暖背景下,北极地区的增温速度是全球其他区域的2-3倍,这被称为“北极放大效应”。 北极海冰的减少导致更多深色的海水暴露,吸收更多太阳辐射,进一步加剧北极变暖。

当北极温度升高,会影响极地涡旋的稳定性。极地涡旋是盘踞在北极上空的冷空气团,就像一个高速旋转的陀螺,把冷空气锁在极地地区。 然而,当北极变暖,这个“陀螺”可能会变得不稳定,甚至分裂,导致极地地区的冷空气更容易向南扩散,影响到中低纬度地区。 这种“暖北极-冷中纬度”的联系,虽然复杂且仍在研究中,但被认为是近年来极端冷事件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3. 气候周期性信号的叠加:比如拉尼娜

气候系统还存在一些周期性的自然波动,比如大家比较熟悉的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拉尼娜事件通常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异常变冷有关。 研究表明,在拉尼娜事件发生的年份,尤其是在冬季和春季,中纬度大气环流的经向度可能加强,有利于冷空气活动频繁,容易造成我国北方和东部大部地区气温偏低。 这就像是在本已容易出现寒潮的季节里,又加了一把“冷”的助推剂。虽然拉尼娜和冷冬的对应关系近年来受到气候变暖等因素影响而不再那么简单直接,但它作为气候背景场的一个重要信号,仍然会对寒潮的强度和路径产生影响。

“最早寒潮”的影响与应对

这次“史上最早”的寒潮,无疑给我们提了个醒。它不仅仅是打破了一个“时间记录”,更提示我们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可能呈现出发生频率更高、强度更强的趋势。

寒潮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 对农业: 剧烈降温可能对秋季作物造成冻害。
  • 对交通: 雨雪冰冻天气容易导致道路结冰湿滑,影响交通运输甚至造成事故。
  • 对能源: 气温骤降会增加供暖需求,对电力和能源供应带来压力。
  • 对健康: 寒潮天气容易引发感冒、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对老弱病幼等敏感人群影响更大。

面对“不按常理出牌”的天气,我们能做的不仅仅是抱怨。关注气象预报和预警信息是第一步。 在寒潮来临前,及时添衣保暖,尤其是手脸等部位。 检查并加固室外搭建物。 老人和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尽量减少外出。 如果使用煤炉取暖,务必注意通风,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频繁出现的极端天气事件再次敲响了警钟: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严峻挑战。 我们需要加强对极端天气事件的监测和预警能力,提升全社会的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同时,每个人都可以从自身做起,践行低碳生活,为减缓气候变化贡献一份力量。

总而言之,中央气象台发布“史上最早”寒潮预警,不是一个孤立的天气事件,而是复杂气候系统变化在特定时间节点的体现。它提醒我们,未来的天气可能会更加“出其不意”,需要我们保持警惕,做好应对准备。

引用来源:

  • 中国天气网:秋季天气特征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 中国气象局:专家解读丨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寒潮和大风预警需做好安全防范
  • 央视新闻:为何会有强寒潮来袭?今冬会更冷吗?气象专家解读→
  • 中国气象局:全球变暖寒潮极端性更强
  • 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全球变暖,为何强寒潮频频来袭?_科普知识
  • 澎湃新闻:最近大寒潮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公众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指南
  • 中国新闻网:中央气象台多预警连发!专家:本轮寒潮有三大特点
  • 中国气象局:寒潮的功过评说及预防措施
  • 中国政府网:寒潮来袭各地气象部门开展应急联动保障春运与民生
  • 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_气象灾害预警_寒潮预警
  • 维基百科:2016年1月北半球寒潮
  • 8world:多地料“一夜入冬” 中国发布12年来最早寒潮预警
  • 中央社CNA:中國10/2發布寒潮預警史上同期最早
  • 沈阳市人民政府:1月24日天气预报:今年首个寒潮预警入冬最强雨雪来袭
  • 北极来的寒潮,周末才发威
  • 央视网:寒潮最远能到哪里?大数据揭秘你不知道的寒潮真相
  •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天气档案馆:寒潮频繁出现意味着冷冬要来了?盘点那些我们对寒潮的误解
  • 新京报:中央气象台发布史上最早寒潮蓝色预警,局地降温幅度达18℃
  • YouTube:一天可降20度陸發布史上最早寒潮預警|TVBS新聞
  • 中国气象科普网:关于寒潮的那些事
  • 中国天气网:寒潮 - 中国天气网
  • 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GRL:太平洋年代际振荡调制白令海海冰减少对北美的影响
  • 中国气象局:北极冰层融化将给美国带来更多严冬
  • 中国政府网:我国遭遇罕见极端天气气象专家详解大范围雪灾
  • 维基百科:北极振荡
  • 央视新闻:寒潮≠冷空气?这些“冷知识”了解一下
  • 维基百科:寒潮
【今日审核编辑:册册睿】
【最后审核时间:2022-10-02 18:10:03】
【文章问题反馈报告电话/客服:】

欢迎 发表评论:

文章目录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