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开车指南 正文内容

IIHS夜间自动紧急制动研究_车辆安全系统夜间表现亟待提升

册册睿 开车指南 2022-08-30 15:08:13 358 0

夜间行车的“阿喀琉斯之踵”:IIHS研究揭示自动紧急制动系统的挑战与未来

自动紧急制动(AEB)系统,在白天的表现可圈可点,能显著降低碰撞风险。然而,到了夜晚,这项被寄予厚望的安全技术却如同“夜盲症”患者,其性能大打折扣,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形同虚设。这不仅是技术上的瓶颈,更是关乎生命安全的严峻挑战。

核心观点:夜间,自动紧急制动系统的行人识别能力远不如白天,尤其在没有路灯的黑暗环境中,其对行人碰撞风险的降低效果几乎为零。 IIHS的测试结果敲响了警钟,促使行业必须加速技术迭代,以应对夜间行人安全这一“老大难”问题。

白天“火眼金睛”,夜晚“视而不见”?

AEB系统在近年的汽车安全技术中风头无两,尤其是在减少行人碰撞事故方面,数据显示,装备AEB系统的车辆在白天可以将行人碰撞事故风险降低四分之一以上。 听起来很美好,对吧?但请注意,这里有个微妙的限定词——“白天”。

当我们把场景切换到夜间,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想想看,一年中四分之三的行人死亡事故发生在夜间。 而IIHS(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的最新研究显示,在没有路灯的黑暗道路上,AEB系统在有和没有装备AEB的车辆之间,对碰撞风险的降低效果“没有差异”。

这简直是“晴天霹雳”!你以为你车上的高级安全系统能在夜色中守护你和行人的安全,结果它可能只是个“气氛组”成员。IIHS主席David Harkey坦言,“正如我们所料,大多数行人AEB系统在黑暗中的表现不尽如人意。” 在他们对首批23款车型进行的夜间行人碰撞预防测试中,超过半数的车型只获得了“基本”或“无信用”的评级。 只有少数几款车型,比如福特Mustang Mach-E、日产Pathfinder、丰田Camry和丰田Highlander,拿到了“优秀”评级。

更有意思的是,一些在白天测试中表现优秀的车型,到了晚上就“露怯”了。 这就像一个在白天能轻松解开高数题的学霸,晚上熄灯后连加减法都算不明白。这种巨大的反差,不禁让人深思:我们的车辆安全系统,是不是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技术挑战:是什么蒙蔽了AEB的“夜眼”?

为什么AEB系统在夜间会如此“拉胯”?这背后涉及到一系列的技术挑战。

首先,现有的AEB系统主要依赖于摄像头和雷达传感器。 白天光线充足,摄像头能够清晰地捕捉图像信息,配合雷达的距离测量,识别行人相对容易。但到了晚上,光线不足,摄像头的工作性能会急剧下降,图像 noisy 且对比度低,很难区分行人和背景。 想象一下,你在一个只有车灯照明的漆黑小路上,想要快速准确地识别出一个穿着深色衣服的行人,难度可想而知。

其次,不同的光照条件和行人穿着也会对系统造成干扰。IIHS的另一项研究发现,讽刺的是,那些在黑暗中能提高行人可见度的反光服饰,有时反而会让AEB系统“犯迷糊”。 这是因为传感器的算法可能没有针对这种高对比度的反光情况进行优化,导致误判。就像人眼突然被强光晃到一样,系统也会“短暂失明”。

再者,现有的传感器技术在极端环境下的表现还有待提升。雨、雾等恶劣天气,以及各种复杂的光照条件(比如迎面而来的车灯),都会对摄像头和雷达的探测能力产生影响,尤其是在夜间,这些不利因素会被进一步放大。

标准在变,技术在追:行业如何应对?

面对夜间AEB性能的不足,监管机构和汽车制造商都在行动。

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已经拍板,到2029年9月,所有总重量不超过10000磅的乘用车和轻型卡车都必须强制安装行人AEB系统,并且这些系统需要在白天和夜间都能有效工作。 新的标准对夜间行人检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甚至要求在没有远光灯、光照度低于0.2 lux 的情况下也能有效工作。 同时,测试速度也有所提升,例如行人检测的有效速度要求达到40 mph(约64公里/小时),车辆碰撞的有效速度要求达到62 mph(约100公里/小时),甚至在碰撞即将发生时,系统需要在90 mph(约145公里/小时)的速度下自动刹车。 而且,未来的标准要求100%的通过率,这意味着系统必须非常可靠,容错空间几乎为零。

为了满足这些日益严苛的标准,汽车制造商和技术供应商正在积极探索新的解决方案。 热成像技术被认为是弥补现有传感器不足的一个重要方向。 热成像摄像头通过感知物体发出的热量来生成图像,不受环境光线的影响,即使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也能清晰地“看到”行人和动物,因为它们都会发出热量。 一些研究显示,结合了热成像、可见光摄像头和雷达的融合感知系统,在夜间测试中表现出了更强的行人检测能力。

此外,传感器本身的性能也在不断提升。更高分辨率、更高灵敏度的摄像头,探测距离更远、抗干扰能力更强的雷达,以及在极端天气下也能稳定工作的激光雷达(LiDAR),都在被更广泛地应用于车辆感知系统中。

我们的期待与现实

虽然技术在进步,标准在提高,但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对AEB系统,特别是夜间性能,应该抱有客观和清醒的态度。

首先,不要过度依赖。 即使是最先进的AEB系统,也只是辅助驾驶系统,不能完全取代驾驶员的判断和操作。 在夜间行车时,尤其是在光线不好的路段,我们仍然需要保持高度警惕,仔细观察路况,控制车速。

其次,了解你车辆的AEB系统能力。 不同车型、不同配置的AEB系统性能差异很大。查阅车辆说明书,了解你的车辆配备了哪些安全系统,它们的工作范围和限制条件是什么。有些系统可能只在较低速度下有效,或者只在白天有效。

最后,期待技术的持续迭代和普及。 随着新标准的实施和技术的不断成熟,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在夜间也能表现出色的AEB系统出现在我们的车辆上。这不仅能提升我们的行车安全,也能更好地保护其他道路参与者,尤其是行人。

总而言之,IIHS关于夜间AEB性能的研究,揭示了当前车辆安全系统的一个重要“盲区”。这既是对汽车制造商的技术挑战,也是对我们所有道路参与者的提醒。夜色并非安全的避风港,而技术的进步,最终是为了让每一次出行都能平安抵达。期待那一天的到来,车辆的“夜眼”也能像白天一样明亮而敏锐。

参考来源:

  • Insurance Institute for Highway Safety (IIHS) 官方新闻稿及研究报告
  • 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 (NHTSA) 关于FMVSS 127标准的公告及相关报道
  • 行业技术分析及公司公告(如Teledyne FLIR, VSI Labs等)
  • AAA等机构的测试研究报告
【今日审核编辑:册册睿】
【最后审核时间:2022-08-30 15:08:13】
【文章问题反馈报告电话/客服:】

欢迎 发表评论:

文章目录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