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开车指南 正文内容

氨燃料汽车_液氨动力车优势与未来发展趋势

册册睿 开车指南 2022-09-24 15:09:12 813 0

氨燃料汽车,听起来可能还有点科幻色彩,但这玩意儿真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实打实正在推进的新能源选项。简单来说,氨(NH₃)这东西,有可能成为未来汽车,特别是重型车辆,实现“零碳排放”的一条重要技术路线。 它的故事,其实是关于如何高效、安全地储存和运输那个大名鼎鼎的清洁能源——氢。

氨燃料汽车_液氨动力车优势与未来发展趋势 第1张

为何是氨?氢的“替身”还是“搭档”?

咱们都知道,氢能是好东西,燃烧产物只有水,完美符合环保需求。 但氢气这哥们儿,实在是太“活泼”了,常温常压下是气体,能量密度低,想把它变成液态方便储存和运输,需要零下253℃的超低温,成本高得惊人。 高压气态储氢虽然成熟一些,但也面临储氢密度和安全性的挑战。 一辆49吨的重卡,用20MPa的高压氢气运输,最多也就能装350公斤,占整车重量不到1%。 这效率,跑长途简直让人抓狂。

这时候,氨就登场了。它就像是氢的一个“贤惠”搭档,能把大量的氢“打包”带走。 氨由一个氮原子和三个氢原子组成,本身就富含氢。 更妙的是,氨在常温下只需要0.8-1.2 MPa的压力就能液化,或者在常压下冷却到-33℃就行。 这相比液氢的苛刻条件,简直是天壤之别。这意味着,我们可以用现有的液化石油气(LPG)基础设施来储存和运输氨,成本优势巨大。 而且,液氨的体积能量密度比液氢高出不少,同体积下能携带更多的能量。

当然,氨自身也不是没有故事的。它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一旦泄漏容易察觉,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安全性,不像氢气无色无味,泄露了都不知道。 但氨本身有毒性和腐蚀性,对材料和操作要求较高,需要特别注意安全防护。 这也是氨燃料汽车发展中需要攻克的难点之一。

优势拆解:为何车企和各国都盯上了它?

抛开那些技术细节,氨燃料汽车吸引人的点,其实非常直接:

  1. 零碳排放的潜力。 氨燃烧的产物主要是氮气和水,理论上可以实现零碳排放。 这对于全球碳减排目标,尤其是交通领域的脱碳至关重要。

  2. 成熟的产业链基础。 氨作为一种重要的工业化学品,全球年产量巨大,有非常成熟的生产、储存和运输体系。 这为氨作为燃料的大规模应用奠定了基础,不需要像氢能那样从零开始建设大量基础设施。

  3. 作为高效储氢介质。 氨可以方便地储存和运输氢,解决了纯氢储运困难的“卡脖子”问题。 这使得利用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制取的“绿氢”能够更经济、安全地送到需要的地方。

  4. 潜在的经济性。 虽然目前“绿氨”的生产成本 still 高于传统“灰氨”,但随着可再生能源成本下降和技术进步,绿氨的经济性会逐步显现。 尤其是在考虑到碳排放成本和碳关税等因素后,绿氨的优势将更加明显。 此外,有研究认为,全氨燃料内燃机重卡有望实现更低的公里燃料成本。

  5. 应用场景多样化。 氨不仅可以直接作为燃料燃烧(例如在内燃机或燃气轮机中掺烧或纯烧), 还可以通过分解产生氢气,供燃料电池使用。 这意味着氨燃料可以在多种动力系统中应用,包括汽车、船舶、发电等。 尤其在船舶和重型卡车等长距离、大载重运输领域,氨燃料因其能量密度和储运便利性,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挑战犹存,前路几何?

尽管氨燃料前景光明,但要真正实现大规模应用,还有不少“拦路虎”:

  1. 燃烧特性。 氨不像汽油或柴油那样容易点燃,燃烧速度也比较慢,需要更高的点火能量和特殊的燃烧技术才能实现高效稳定燃烧。 直接燃烧氨还会产生氮氧化物(NOx),这是一种污染物,需要有效的后处理技术来控制。 此外,还需关注未燃烧氨的逃逸问题(氨滑移)和强温室气体一氧化二氮(N₂O)的排放。

  2. 毒性和腐蚀性。 氨的毒性和对某些金属的腐蚀性要求对车辆设计和加注设施提出更高的安全标准和材料要求。

  3. 氨分解制氢的效率和成本。 如果将氨作为氢的载体,需要在车载或加注站进行氨分解制氢,这需要额外的能量输入和催化剂技术,目前效率和成本仍是挑战。

  4. 基础设施建设。 尽管氨的储运体系相对成熟,但针对汽车加注的配套设施仍需大力建设。

  5. 技术标准和法规。 氨作为汽车燃料的应用仍处于早期阶段,相关的技术标准、安全法规和认证体系尚不完善,需要进一步制定和统一。

未来发展趋势:多技术路线并存,逐步推进

考虑到这些挑战,氨燃料汽车的发展不会是一蹴而就的,更可能是一个多技术路线并存、逐步推进的过程。

  • 内燃机掺烧或纯烧。 在现有内燃机技术基础上进行改造,实现氨与柴油、天然气或氢气的混合燃烧,是当前相对容易实现的技术路线,可以逐步降低碳排放。 一汽解放、东风商用车等国内企业已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 氨燃料电池。 利用氨直接或分解后产生的氢气在燃料电池中发电驱动车辆,这是实现零排放的更彻底方式。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因其对燃料的灵活性被认为是氨燃料电池中最有前景的技术类型。 香港理工大学等机构在这方面进行了研究。

  • 氨氢融合一体化。 专家认为,氨氢融合可能是解决氢能储运难题并实现车辆零碳动力的绝佳方案。 这包括车载氨重整制氢供燃料电池或内燃机使用,以及在加氢站利用氨分解制氢等模式。 国内外都在积极探索和布局氢氨一体化项目。

  • “绿氨”规模化生产。 氨燃料要真正实现“零碳”,关键在于生产过程本身也是零碳的“绿氨”,即通过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与空气分离制氮合成氨。 降低绿氨生产成本、提高效率是未来发展的重点。

总的来说,氨燃料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家族的新成员,带着解决氢能储运痛点的“使命”而来,并在减碳、产业链基础等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尽管技术和安全挑战仍在,但随着全球对碳中和目标的日益重视以及技术的不断突破,氨燃料,特别是“绿氨”,有望在未来交通运输领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与纯电、氢燃料电池等技术路线共同构建多元化的零碳出行未来。 这不是一场简单的“谁替代谁”的游戏,更像是一场“如何更好地利用清洁能源”的集体探索。 别忘了,科学和技术总是螺旋式上升的,今天的难题,也许就是明天的突破口。

【今日审核编辑:册册睿】
【最后审核时间:2022-09-24 15:09:12】
【文章问题反馈报告电话/客服:】

欢迎 发表评论:

文章目录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