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排行榜
北京限行第一次免罚_北京限行多久罚一次
2022-08-152025上海国5车上沪牌最新规定
2022-09-012025年汽车限行城市规定一览表
2022-09-03央视怒批电动车新国标_媒体如何看待电动车新国标
2022-09-192025年沪牌还值钱吗_沪牌凉凉了吗
2022-08-31电动自行车电池该怎么选?告别选择困难症,看这一篇就够了!
2022-09-20
电动汽车2025年会达到什么水平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
印发重庆市建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
供应链体系行动计划(2022—2025年)的通知
渝府办〔2022〕28号
有关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建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供应链体系行动计划(2022—2025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2年9月29日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建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
供应链体系行动计划
(2022—2025年)
为贯彻落实《重庆市建设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22—2030年)》,加快建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供应链体系,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发展趋势及现状
当前,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转型发展,带动零部件产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零部件技术不断革新,电子电气架构发生重大转变,电池技术呈多元化发展格局,多合一动力总成系统成为重要发展趋势;零部件产品加快迭代,汽车热管理系统节能安全效能大幅提升,多传感器融合感知系统为自动驾驶提供基础支撑;零部件产业生态加速重构,促进“车路云网图”五位一体协同发展。我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动力电池技术和规模进入世界前列,驱动电机与国外先进水平同步发展,信息交互、人工智能、高精度地图及定位等智能网联技术取得较大进步,正在加快突破先进汽车电子以及轻量化新材料等产业链短板,建立完善的零部件供应链体系。
重庆在传统汽车零部件领域基础较好,配套企业超过1000家。近年来,重庆大力推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通过整车牵引,带动动力电池、电驱电控、智能驾驶等领域加速建链成群,已聚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200余家。但也存在核心零部件自给率不足、传统零部件企业转型偏慢、产品竞争力有待提升等问题,加快建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供应链体系势在必行。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市基本建成相对完整、重点突出、全国领先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供应链体系,力争打造1家全国前10、一批全国领先的零部件企业,突破一批重点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前列的单项产品。力争引进300家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推动500家传统零部件企业转型升级,零部件领域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100家,全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规模达到2500亿元。
三、重点任务
(一)构建零部件供应链体系。
1.完善新能源关键零部件供应链体系。重点突破高能量密度、高安全动力电池技术,持续推进固态电池等新一代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加快研发高效、高密度、高集成驱动电机等技术及产品,持续引育电机系统先进企业。加大电池控制和电机控制系统培育力度,提升电控整体配套能力。不断提升全域智能热管理系统、线控转向、线控制动等产品技术和质量水平。积极推动增程式混合动力系统、车载充电器、直流转换器和电源分配单元等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发展。〔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招商投资局,有关区县(自治县,以下简称区县)政府〕
2.培育智能驾驶零部件供应链。重点引育视觉感知、雷达传感器、高精度地图、高精度融合定位系统、控制算法系统企业,突破多源协同的感知技术,推进辅助自动驾驶、高度自动驾驶及完全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及量产应用。推动车辆控制系统向智能化、集成化发展,突破基于域控制器的电子电气架构平台技术,构建以智能计算平台为核心的架构平台,研发应用智能线控底盘系统。引育车规级芯片、车载控制器、车载执行器等关键部件研发制造企业,增强关键环节本地供给能力。(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大数据发展局、市招商投资局,有关区县政府)
3.做大智能座舱零部件规模。推动智能座舱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抬头显示等融合应用,加强智能座舱跨域功能集成,提升智能座舱生活场景承载力,支持头部企业建立智能座舱全栈全域研发制造体系。(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大数据发展局、市招商投资局,有关区县政府)
4.提升车联网零部件供应能力。发展围绕蜂窝车联网(C—V2X)车路协同的车用通信模块、产品和系统,推进路侧单元、车载单元、车用射频识别等技术研发,加强数据收集、计算、储存等云端技术功能开发,构建车路一体云端平台,推动人、车、路、云高度协同。(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委、市发展改革委、市住房城乡建委、市科技局、市大数据发展局、市招商投资局、市通信管理局,有关区县政府)
5.推进基础材料产业协同发展。积极引育一批动力电池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以及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等基础材料项目,打造化工新材料配套产业集群。加快培育高强度钢、镁铝合金、纤维复合材料等研发制造企业,提升车用轻量化材料制造加工水平。加快铝合金底盘系统及轻量化车身应用,推动纤维复合材料在汽车内饰及车身上应用,增强汽车轻量化材料供应能力。(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委、市发展改革委、市国资委、市科技局、市招商投资局,有关区县政府)
(二)引进培育优质企业。
1.实施培育提升行动。推动全市现有200家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做大做强,在市场拓展、技术研发、企业融资等方面给予企业大力支持,积极引导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提升工艺水平、优化产品品质,加快进入中高端整车产品配套体系,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委、市科技局、市人力社保局、市大数据发展局,有关区县政府)
2.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加强对传统零部件企业转型发展的方向指导和政策支持,市级推动100家大型零部件企业、相关区县推动400家特色零部件企业转型升级。重点推动燃油发动机、汽车空调、制动系统、转向系统等制造企业转型生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配套产品,加快形成配套能力。(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委、市科技局,有关区县政府)
3.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建立市、区县联动协同的招商工作机制,统筹重大招商项目布局,优化招商引资政策,引导区县开展差异化招商。围绕零部件强链补链建链重点领域环节,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库,由市级负责100家、有关区县负责200家,推动重点目标企业招商和新型研发机构引进。结合本地整车企业配套需求,梳理一级、二级供应商清单,在产业集中区域开展精准招商。利用行业论坛和整车企业供应商大会等平台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充分发挥股权基金投资的促进作用,加快引进一批核心配套企业。(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委、市科技局、市招商投资局,有关区县政府)
4.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支持市内重点零部件企业兼并重组产业链关键环节企业和优质初创企业,拓展产业链条、丰富产品种类、加速技术融合、提升核心竞争力。引进市外行业头部企业参与整合市内企业,鼓励投资者通过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产业引导基金等形式参与企业兼并重组。培育全球百强的汽车零部件企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零部件企业集团。(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委、市发展改革委、市国资委、市科技局、市招商投资局,有关区县政府)
5.持续培育中小企业。聚焦“选种、育苗”等关键环节,充分发挥产业投资基金支撑作用,依托楼宇产业园、小企业创业基地等平台载体,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中小企业提供优质发展环境和精准高效服务。支持企业加快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活力,加快培育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委、市科技局,有关区县政府)
6.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推进企业加快建设“数字化车间”“智慧工厂”,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化、智能化、精细化转变,力争零部件领域新建智能化工厂15家、数字化车间100家。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建设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提高供应链管理数字化水平,增强全产业链协作能力。持续推进高档数控机床、实验仪器、检验检测设备、自动化物流设备等高端装备研发推广,支持零部件企业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提高质量管控能力,优化产品性能,提升品牌影响力。引导零部件企业强化标准意识,推进IATF16949、ISO26262、AEC—Q100等贯标工作。(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委、市大数据发展局、市市场监管局,有关区县政府)
(三)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1.加强重点技术攻关。支持零部件企业加快突破一批基础共性技术、核心关键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等技术。重点支持50个具有代表性的科技研发项目建设和研发成果转化,探索制定全市首台(套)智能网联新能源零部件推广应用目录,突破汽车零部件关键核心技术50项以上。支持零部件企业联合整车企业、相关高校、科研机构等组建创新联盟,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共同承接研究课题、攻关计划等,协同推动技术创新和技术突破。(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教委,有关区县政府)
2.搭建技术创新平台。强化各类创新载体支撑作用,加速集聚专利、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资源。支持有条件的零部件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机构来渝设立研发机构,加快建设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力争在我市新增国家级创新平台1—2个、市级创新平台10个。(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委、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市科技局,有关区县政府)
3.促进成果转化应用。聚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核心关键环节,建立健全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高价值专利培育。支持重庆汽车电子技术产业研究院加快建设,持续推动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孵化。依托各类应用场景建设,推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领域新型零部件先行先试及大规模示范应用,加速创新成果商业化进程。(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大数据发展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知识产权局,有关区县政府)
(四)促进协同融合发展。
1.推动“整零”协同发展。推动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协同研发新车型,开展系统化、模块化项目研究应用,强化技术产品适配度。支持整车企业和零部件链主企业搭建零部件集采平台,提高双方协调效率,提升本地采购率。支持新引进核心零部件企业纳入整车企业供应链体系。(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委、市发展改革委,有关区县政府)
2.推动供应链融合发展。建立汽车供应链数据信息平台,完善零部件供应链数据体系,促进上下游企业实现数据互通、全链融合。发挥链主企业引领带动作用,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核心零部件和关键技术联合研发,通过零部件总成企业带动部件和原材料企业生产相关配套产品。鼓励链主企业开放应用场景,带动产业链其他企业快速成长。(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大数据发展局,有关区县政府)
3.推动川渝地区融合发展。持续深化我市与成都、宜宾、广安等地产业协同,推动零部件企业在产业配套、技术创新、人才培育、市场拓展等方面广泛合作。探索共建高竹新区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推动形成更深层次的协同发展格局。(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委、市发展改革委、市国资委、市招商投资局,有关区县政府)
(五)优化统筹服务能力。
1.推进特色园区创建。建立完善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园区创建机制,鼓励区县根据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创建特色产业园区,在全市建设1个整车产业园区和N个特色零部件产业园区,形成“1+N”产业布局。集中资源支持园区重大产业项目、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智慧园区功能提升。(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委、市发展改革委、市招商投资局,有关区县政府)
2.增强平台服务能力。支持行业专业机构打造软件验证与硬件检测结合的检验检测服务平台。加强相关标准制定,完善验证体系,提升对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研发支撑和检验检测服务能力。支持专业机构开展专项测评、专项指数建设工作,探索发布重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指数。(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委、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大数据发展局,有关区县政府)
3.强化资源要素保障。加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项目在土地、能源、投融资等方面的要素保障,积极协调解决企业发展、项目建设中的问题。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开发符合零部件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支持符合条件的零部件企业上市、发行债券融资。(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委、市发展改革委、市国资委、市招商投资局,有关区县政府)
转载来源:凤凰网川渝
机构预计 2025 年美国电动汽车电池需求将超过 450GWh,是去年 7 倍多
10 月 19 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作为全球重要的汽车市场,美国也是全球重要的汽车生产国,除了通用和福特这两大厂商,丰田、大众、现代、起亚等一众汽车大厂,也均在美国设有工厂。
而在发展电动汽车的浪潮中,美国又涌现出了特斯拉、Rivian 等新兴的汽车厂商,加之通用、福特等厂商大力投资电动汽车,大众也已开始在美国生产电动汽车,丰田、现代汽车等也宣布在美国建厂,未来在电动汽车的生产方面,美国仍会有可观的产量。
电动汽车有可观的产量,也就意味着未来美国对电动汽车电池,也将有庞大的需求。
对于美国电动汽车电池的需求,有研究机构在报告中预计,2023 年将增至 143GWh,是 2021 年 64GWh 的两倍多,2025 年则预计增至 453GWh,将是去年的 7 倍多,到 2025 年的年均增长率将高达 63%。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新的电动汽车税收抵免,对电动汽车组装及电池的生产均有相关的要求,为了获得税收抵免,预计会有更多的汽车厂商到美国建厂,对电池的需求就会更大,但预计也会有更多的电池制造商到美国建厂。
车企预测2025年新能源车市占率超50%,“大风口”至少持续5年
缺芯、动力电池价格暴涨、屡屡出现的事故,都没有让一路狂奔的新能源汽车降速。
根据乘联会8月15日披露的数据,今年前7个月,新能源乘用车国内累计零售量已达273.3万辆,累计批发量已达303万辆,市场渗透率已达到24.7%。其中第一季度,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为21.8%;至今年第二季度,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进一步上涨至27.1%。
乘联会表示,2022年中国新能源车总体进度已经超过乘联会去年末550万辆乘用车的预测。因此谨慎起见,目前乘联会调高新能源乘用车预期销量至600万辆,若加上新能源商用车的预计销量35万辆,今年整个新能源汽车销量将在650万辆左右,四季度初仍可能再次上调上述预测值。
业内有观点认为,未来的数年当中,新能源车市仍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幅度。
在近期举办的第十九届中国汽车营销首脑风暴·杭州峰会上,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肖勇便表示,至202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将达到50%或者是60%左右。此外,魏品牌副总经理乔心昱、开瑞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赵维华也预测2025年新能源车市场渗透率将会达到50%,上汽通用五菱副总经理薛海涛更是乐观地认为2025年新能源车市占率将达80%。
“这个风口绝对不是一年两年,未来至少五年,都是大的风口。这个风口对于接下来致力于新能源板块或者是战略转型新能源板块企业来说,都是长期的利好。”比亚迪汽车品牌及公关事业部总经理李云飞说到。
新能源汽车兴起的风口之下,动力形式的转变,智能和汽车的绑定等,使得传统汽车业态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当汽车的“心脏”从发动机变速箱转变为三电系统,智能驾驶、智慧座舱等变成汽车产品核心竞争力之后,车企在供应链、产品定义等模式上迎来了新的挑战。
以动力电池为例,动力电池价格大幅上涨已影响到新能源汽车的定价和终端销售,今年以来国内新能源汽车已有数次大面积的涨价潮,已有车企受制于动力电池的短缺或价格大幅上涨,影响终端交付情况。
此前,广汽董事长曾庆洪曾公开“吐槽”:电动汽车企业给宁德时代打工,动力电池占到新能源汽车成本四成五成甚至是六成。
相较之下,掌握动力电池核心技术同时具备独立生产动力电池能力的比亚迪则在今年走出了独立行情。今年7月,已完全停产纯燃油车的比亚迪零售销量为15.9万辆,同比增长172.6%,以5000辆的差距打败了排在第二的一汽大众,成为月度乘用车销量冠军。
李云飞表示,在芯片半导体跟电池领域,比亚迪做了很多年,芯片半导体这块布局,比做汽车还要早,在核心零部件领域,比亚迪实现了相当比例的自给。因此,在过去一两年,缺芯少电的情况对于比亚迪来说相对好一点。
另一家和比亚迪竞争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冠的车企特斯拉则同样是“自研狂魔”,其自研的CTC技术、4680电池、自动驾驶芯片等均处于业界领先,并给予了特斯拉“技术光环”,成为吸引用户的重要产品点;并实现了更有力的降本增效,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近期更有报道显示,特斯拉计划开发招聘系统,减少对于外部供应商的依赖。
有分析认为,车企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将在于核心技术的掌握以及上下游供应链整合能力。包括小鹏、理想等新势力车企均提出了软件全栈自研,零跑、特斯拉、蔚来等车企在软件之外,还实现了包括芯片、电驱等核心零部件的自研。
而目前,大部分传统车企在一部分新能源汽车技术上,依旧依赖于供应商,以大众为例,其MEB平台的高性能计算平台便来自于供应商巨头大陆集团。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方寅亮认为,为打造高韧性供应链,车企还可以考虑改变原本单纯的外采策略,更积极布局上游核心零部件环节,以增强相关环节能力水平并提升产业链话语权。
已有多家车企开始布局包括动力电池、芯片等上游产业。大众集团已入股动力电池厂商国轩高科;五菱已开始自研汽车半导体元件;广汽埃安自研动力电池、超充等核心部件。
“未来想成为行业的头部企业,首先得有头部的技术。”肖勇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