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开车指南 正文内容

南侨机工已全部离世 最后一位南侨机工蒋印生逝世

册册睿 开车指南 2022-11-05 09:11:47 130 0

南侨机工已全部离世

2022年10月29日上午8:04,全球最后一位南侨机工蒋印生在重庆市永川区与世长辞,享年96岁。

1939年至1942年,约3200名青年华侨放弃安逸的生活,从世界各地赶回祖国,在被称为“死亡公路”的滇缅公路上,在敌机的轰炸中,夜以继日开车抢运军需物资,用生命打通了一条“抗战输血线”,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被称为“南侨机工”。

南侨机工已全部离世 最后一位南侨机工蒋印生逝世 第1张

蒋印生就是其中之一。记者曾多次拜访蒋老,让我们再来回顾他充满传奇的一生。 重庆晚报-上游新闻记者 纪文伶 邹飞 摄影报道

1“虽生在印度,但你是中国人!”

蒋印生出生在印度一个华侨家庭,其名“印生”即此意。他的祖父母在晚清末年来印度谋生,凭借精湛的补牙技术,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牙医。父亲和比蒋印生大8岁的哥哥相继继承了祖父母的衣钵。家中有佣人、园丁,还有一辆漂亮的英国产阿斯顿·马丁小轿车。

如果不是一个决定,蒋印生可能会一直过着这样安逸的生活:念大学、去家里的诊所上班、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医生。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中国、中国……”握紧了拳头,一遍遍念着这个名字,蒋印生热血沸腾。朝东方眺望,那里才是他的家啊。“祖国”二字,尽管遥远,却是他懂事起学写的第一个词。

“虽然你生在印度,但你是一个中国人,时刻都不能忘记。”从小父亲就这样教育他。家里每年都要过春节,放鞭炮、吃年夜饭,老人不上桌,小孩不能动筷,中国传统风俗习惯一直保留着。父亲时常讲,祖国若是不强盛,海外华侨再有钱有地位,也会被人看不起。

父亲还告诉他,家国有难,绝不能袖手旁观。要是当了亡国奴,会更加受人欺负!

2小小少年抗战报国

那段时间,父母与其他华侨为抗战积极捐款捐物,蒋印生则每天从报纸、广播中关注战况。1939年,以陈嘉庚为首的南侨总会向全体华侨发出紧急通告,招募军车驾驶员和机修人员回国服务。

年轻的蒋印生了解到,当时抗战物资奇缺,几乎所有的国际通道都被日军封锁,仅剩一条新抢修出来的连接昆明与缅甸畹町的滇缅公路,就成为战时西南大后方的“生命线”,急需大批司机与机修人员,将军用物资通过滇缅公路运到国内。

蒋印生听见了祖国的召唤,为祖国出力的时候,到了!

“回祖国去!尽我所能,抗战报国!”不到13岁的少年做出了这辈子最重大的决定。担心父母不同意,9岁就学会了开车的他便瞒着家人和4名同学报名参加了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并自称16岁。当时蒋印生身高才1米6,面容稚嫩,但已掌握了娴熟的驾驶技术。第九批回国南洋华侨机工名单上,便有了“蒋印生”这个名字。

离家那天,他只带了两件换洗衣服和一张全家福照片,临走前轻轻吻了一下熟睡中的妹妹。“爸爸妈妈,原谅我的不辞而别。我知道你们需要我,但祖国更需要我。”蒋印生后来告诉记者。

3“娃娃兵”挺过了艰难险阻

1939年8月,蒋印生踏上归国轮船。由于口岸封锁,他们先坐了十多天船到新加坡,又坐了七八天船辗转到广西和越南交界处,再乘两天两夜的火车才抵达昆明。

虽然听不太懂云南当地方言,但他们走到哪里都受到老百姓欢迎。不过,回国的兴奋很快就被训练和实战

的艰苦与残酷取代。

当时滇缅公路上共有17个汽车大队,3000多辆汽车,其中有1100多辆进口道奇、雪佛兰、GMC,很多都是用华侨募捐款购自海外。

一整月的严苛训练结束后,他们正式走上了战场——跨越崇山峻岭和河流险滩的滇缅公路。

滇缅公路中国段近千公里,需要翻越五座陡峭的高山,跨过六条奔腾汹涌的大江,地势险峻,瘴疠肆虐。滇缅公路以仅三米多的单车道居多,若对方有来车,可能需倒车几百米甚至数公里让道。有时候,外轮胎整个悬空,“挂”在悬崖上开。

雨季时,塌方是家常便饭。“边修路边行车,边塌方边修补,随时都能看到翻车。”蒋印生说,卡车一旦掉下去就无影无踪,根本没办法捞起来。

坡度30度以上的路段有十几处,机工们下坡很少踩刹车,都是挂低速挡——弯太多,踩刹车容易把刹车片烧坏。

脚下奔腾而过的怒江,到处是悬崖峭壁的高黎贡山风景奇秀,他却不敢多看一眼,必须将精力集中在眼前3米多宽的山路和一道接一道的急弯上。身旁,一边是海拔3000多米的高山,一边是600米深的峡谷。

4多次与死神擦肩

除了险象环生的行车环境,还要随时提防空袭的日军飞机。运输队每次都会集结5至10辆车一同出发,日机一来,主要目标就是炸头车,妄图切断抗战输血线。“头车被炸,后面的车也走不了。”

遇到日机空袭,躲避不了就下车匍匐在地,有条件躲避的,就赶紧往树林里开。日军的双翼飞机就在头顶盘旋,蒋印生眼看着这些狰狞又冷酷的铁家伙俯冲下来,距离最近时,离车头只有20多米。一连发子弹打在车身,一轮扫射之后,飞机的转弯速度会放慢,趁这个间隙,蒋印生赶紧把车开到隐蔽处。待敌机飞走以后检查车辆,才发现车身被打出一连串触目惊心的弹孔。

为躲避日军轰炸,他们经常晚上行车,而且不敢开车灯。由两个人牵一条4米长、1米宽的白布,车辆跟在白布后面行进。

很快,蒋印生对密集的空袭习以为常,他多次幸运躲过了日机的轰炸。但身边的伙伴却并非都如此幸运,有的驾驶员牺牲后,遗体只能匆匆埋在杂草丛生的公路边,连一块墓碑也没有。和蒋印生一同从印度出来的几名同学,就永远留在了滇缅公路上。

昆明到中缅边境畹町,跑一趟需要两三天。一辆车配备两名司机和一名修理工,晚上把车停在公路边,在驾驶室里裹着毯子就睡,蒋印生和同伴亲切地把车叫做“道奇旅馆”。累的时候,他们就哼唱民歌,在对亲人的思念中苦中作乐。

1939年至1942年,3200名“南侨机工”共运送了约50万吨军需物资、15000多辆汽车,以及不计其数的各类物资,包括汽油、枪弹、轮胎、医疗器械及药品等。约半数“南侨机工”为国捐躯,平均每公里就牺牲一人。

最后一位南侨机工蒋印生逝世

近日,最后一位南侨机工蒋印生同志在重庆永川与世长辞,享年96岁。

蒋印生,1927年出生在印度加尔各答,是祖籍广东的侨胞,13岁就义无反顾地报名参加了“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第九批回到祖国,成为3200多名南侨机工的其中一员。新中国成立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抗战老兵,2015年,赴京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在天安门广场观看了阅兵仪式,荣获中国人民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

南侨机工是抗日战争时期一个特殊团体。据不完全统计,1939年至1942年间,在滇缅公路上,1000多名南侨机工献出宝贵的生命,平均每公里牺牲一人,他们共抢运约50万吨军需物资、15000多辆汽车及其他无法统计的各类物资,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欢迎 发表评论:

文章目录
    搜索